亞馬遜技術總監 Werner Vogels 博士:2025 年及未來五大科技趨勢預測
亞馬遜技術總監 Werner Vogels 博士:2025年及未來五大科技趨勢預測
身處科技日新月異的年代,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善用科技不僅關乎道德責任,更蘊藏龐大的商機。 科技正以啟發思考的方式全面提升人類的創造力。 以意圖主導的科技正在崛起,並重新塑造我們與數碼世界的關係, 由單純地爭奪注意力,轉而注重提升個人專注力及身心健康。同時, 使命為本的勞動人口也相繼湧現。展望未來數載, 科技不僅將成為創造正面影響的工具,更將徹底重新定義我們對「 成功」的理解。新年伊始,亞馬遜首席技術 Werner Vogels 博士分享了以下五大技術趨勢預測。
亞馬遜技術總監 Werner Vogels 博士:2025 年及未來五大科技趨勢預測
未來的勞動人口將以使命感為導向
未來的勞動人口將以使命為本, 而能夠洞悉此趨勢並與時俱進的組織與企業, 將能夠在長期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全球面臨可持續發展、社會公義、 糧食與經濟安全以及負責任地使用 AI 等多重挑戰之際,一股以人類福祉為本的職場新趨勢正在悄然興起。 放眼各行各業, 不同世代的勞動人口在價值觀和職場取態均呈現重大轉變,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能夠對社會和環境產生正面影響的工作機會。
研究發現,現時構成全球勞動人口主體的千禧一代和 Z 世代,更加重視工作中的意義與價值。哈佛商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 顯 示,大學畢業生願意接受較低的薪酬, 以換取能夠為社會公益帶來正面影響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 這種傾向並非年輕人獨有, 各年齡層的員工同樣越來越傾向選擇能夠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的崗位 。
在美國和歐洲,以可持續發展為本的職業與日俱增。根據 LinkedIn 發布的 2024 年「快速增長職位」榜單, 環境健康與安全經理和可持續發展分析師等職位的需求迅速增長。 此趨勢並非單純源於求職者的意向, 市場需求亦發揮了關鍵的推動作用。以可再生能源轉型的趨勢為例, 隨著科技成本降低、 政府政策支持以及潔淨能源解決方案需求激增等因素帶動下, 轉型步伐明顯加快,進一步印證「行善亦可盈利」的理念。
有見及此,結合傳統技能與環境、 社會責任的新型混合崗位正在催生。在亞馬遜, 我注意到越來越多工程師主動投身於為社會公益創造正面影響的項目 。無論是致力於開發節能演算法以提高資料中心效率的工程師, 設計碳中和建築的建築師,還是專注於可持續投資的金融專家, 企業責任與社會責任的界線已日漸模糊。
有別於以往注重個人自由和經濟增長的上一代,千禧一代和 Z 世代更關注不平等、心理健康和氣候變化等議題。作為數碼原住民, 他們深明科技是解決這些全球性挑戰的關鍵。 職業理想和社會價值觀正在徹底重塑。
為了在未來職場中保持優勢,各行各業必須調整策略, 吸引及挽留被使命感驅動的人才。 企業不僅要開創具備正面社會影響力的崗位, 更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現有職位,並真正將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價值觀融入核心營運策略。 能賦予員工有意義的工作並激勵他們推動正面變革的企業, 將能夠吸引優秀的人才。同時, 在社會與環境因素日益影響企業績效的時代中, 這些企業將能穩佔先機。
展望將來,職場將從「盈利掛帥」轉向「使命為本」。 新世代員工不再單純追求金錢回報, 更渴望透過工作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把握這項轉變的組織, 將在未來蓬勃發展。
能源效率推動新時代創新
面對全球能源需求激增,以及氣候變化迫在眉睫的雙重挑戰, 能源的生產、儲存及使用模式正在轉型。 核能發展和可再生能源的興起將重塑未來的能源結構, 推動基礎設施創新。
兩年前,我預視到智慧能源技術將在儲能、 分散式電網和智能用電系統領域引發創新突破, 以應對全球能源危機和新冠疫情帶來的空前挑戰。隨著生成式 AI 崛起及各行業推進電氣化,對能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市場迫切需要效能和擴展性更高的能源解決方案。
過去十年間, 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規模化和可靠性方面的進步顯著, 在減少碳排放和推動能源生產的分散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以中國為例,2023 年可再生能源已佔總裝機容量的 37%,預計到 2028 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將達到 42% 。然而,單靠可再生能源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持續、模組化、 全天候的能源補充方案來填補這個缺口。
核能作為一種極具前景的能源解決方案, 正重返公眾視野並重獲信心。我們正轉向小型模組化反應堆( SMRs)等創新技術。這類反應堆較傳統核電站更為緊湊、靈活, 且更易於維護和營運。亞馬遜已在該領域作出重大投資,包括領導 X-Energy 公司 5 億美元的融資輪,旨在開發 SMRs ,並與 Energy Northwest 合作在華盛頓州開發 SMRs 。與此同時,生產技術的突破, 如局部電子束焊接技術的應用, 可將核級焊接的時間由一年縮短至約一天,顯著加快建設進度。 在地震頻發的地區,如日本原子能機構進行的抗震安全技術研究, 也將使核電成為一種更安全的選擇。值得關注的是,SMRs 能為現有的電網接入點提供再生能源, 為填補關鍵能源需求並紓緩電網壓力開闢捷徑。
面對能源挑戰,我們還要重新思考使用能源的方式。 隨著運算需求的增長,加上生成式 AI 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問題更加突出。目前, 美國數據中心已佔全國電力的 4%,預計未來五年內更將攀升至 9% 。為了應對這項挑戰,當務之急在於提升現有基建, 發展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此舉可透過提高效率及規模經濟降低約 25% 的能耗。此外, 下一個前沿科技領域包括將數據中心設計為可調節電力負荷的中心, 因應實時電網需求靈活調整能耗。此舉不僅可優化能源使用效益, 更可增強電網的穩定性和韌性。
能源轉型不僅有賴創新科技,更需培養技術精湛的專業隊伍, 涵蓋核能工程師、技術專才、 電網管理專家和材料科學家等各類人才。投資教育、 培訓和技能提升計劃是培養未來能源專業人才的關鍵。 借助創新科技及技術精湛的專業人才, 潔淨能源將開闢創新的新篇章,突破現有界限, 引領我們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潔淨能源未來。
借助科技還原真相
近年來,虛假資訊傳播迅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人工智能工具將在未來掀起科技變革,讓記者、 研究人員及普羅大眾加快查證事實,遏制錯誤資訊蔓延, 大幅縮短闢謠時間,從而更快更準地還原真相。
隨著資訊傳播的速度增加, 我們已經從昔日數周或數月的新聞週期轉變為即時傳播時代。 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新聞傳播與接收的主要渠道, 辨別資訊真偽的難度前所未有。在這個「速度至上」比 「準確無誤」更為重要的時代,公眾對傳統媒體和新聞機構的信任正 面臨嚴峻的考驗 。調查顯示,逾半大眾(52% ) 難以分辨真假資訊,導致錯誤資訊廣泛傳播及公眾質疑情緒蔓延。 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過去的十年中,開源情報(OSINT)已成為深入調查、 還原真相的重要工具。然而,繁瑣的人工過程需要數周、數月( 甚至數年)才能取得成果。相比之下, 傳播錯誤資訊的人士透過一則推文、 一張經過修飾的圖片或影片就能迅速達到目的, 造成資訊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
我們正處於重大變革的前夕, 透過將強大的工具交到普羅大眾的手中, 資訊流動的權力格局將徹底重塑。 從實時的眾包事實查核工具到嵌入學術背景的新聞增強系統, 科技正在成為對抗誤導資訊的有力武器。以 TrustNet 瀏覽器擴展 為例,這款創新工具承諾為網頁內容提供實時、 群體智能驅動的事實查核服務。同時,如 Proem 的生成式 AI 系統,則透過為日常新聞補充相關的學術知識, 為核實資訊提供了有力支援。該領域的投資也在持續增加, 今年已有超過 2.5 億美元資金 投入到開發解決方案的初創企業中。市場預測顯示, OSINT 行業的市值在未來十年內有望達到數十億美元, 反映其影響力正從新聞業擴展到企業品牌管理和政府營運等多個領域 。
未來幾年,事實驗證工具的開發和普及將有效遏制虛假資訊的氾濫, 重建公眾對傳統新聞的信任,提高數碼媒體服務的言論質素。 無論是普羅大眾、重視品牌聲譽的企業, 還是追求資訊透明度的政府都將從中獲益。
作為科技從業員,我們肩負著重塑資訊格局的使命。 透過創新並建構能夠檢測與阻止虛假資訊的工具, 我們能顯著增強社會對數碼欺詐的抵禦能力。我們目的明確: 不僅要利用技術連接世界,更要確保資訊公正可信。
開放數據,協助建構去中心化的災難韌性
災害韌性正在經歷重大變革, 超本地化及社區的數據正在推動災害管理轉變為主動、去中心化、 以社區為中心的新模式。
全球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持續攀升,現有的應變系統, 尤其脆弱和偏遠地區,卻經常因數據碎片化或難以獲取而受限。 在災害加劇的時代,及時且易於獲取的數據是關乎存亡的重要資訊。 建構有效的災害韌性往往依賴獲取和運用結構化框架中的數據。 然而, 傳統由上而下的救援模式缺乏應對緊急情況所需的靈活性和即時應變 能力。我們正見證以社區為中心的平台崛起, 這些平台賦予個人掌控安全的能力。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 社區現已具備收集各種實地資訊的能力, 同時催生更多基於社區的應用程式。例如,2022 年澳洲利斯摩爾發生洪災期間, 居民利用社交媒體和谷歌工作表協調救援工作,創建了一個臨時的數 據生態系統 。
這些源自社區的自發行動,正逐步發展為去中心化的韌性體系。 邊緣運算和衛星連接技術的進步, 實現了極端環境下的實時數據採集與處理。 新模式不僅加快獲取資料,更將決策權交還給受災最嚴重的群眾, 確保急救人員及居民能直接掌握數據分析結果, 無需仰賴中央系統回應。
要實現此願景,有賴社區、地方政府及人道組織緊密合作。 這正是我創立 Now Go Build CTO Fellowship 項目的原因之一。作為資深的科技領袖, 我深感有責任指導和支持利用科技解決社會和環境挑戰的組織和人士 。首批成員包括人道主義開源地圖團隊(HOT) , 該團隊動員全球超過 50 萬名志願者繪製脆弱地區的地圖,以及 Help.NGO ,他們使用 AWS 的服務,部署無人機並執行邊緣運算,進行實時災區測繪, 在傳統通信系統出現故障時為當地救援人員提供高解析度的圖像和實 時數據。
透過採納以社區為中心、數據為先的模式, 我們正在建構一個能夠防患未然的災害管理網絡並塑造一個透過科技 增強人類韌性的未來。同時,賦予社區自主自信, 使其能從容應對日益難測的現實挑戰。
以意圖主導的消費科技產品日益普及
我們與消費科技產品的關係正在悄然改變。在資訊氾濫的時代, 人們開始尋求心靈的庇護, 催生了一批注重正念和深度思考的新型設備。預計 2025 年及以後,科技將由干擾我們的因素, 蛻變為促進專注度及深度思考的得力助手。
在電子設備成為接收資訊主要渠道的時代, 爭奪用戶的注意力已經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龐大產業。 每一次滑動、每個標題、每個通知, 都是為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而精心設計的。 這種對無休止地爭奪用戶注意力的設計,已經引發用戶焦慮、 抑鬱及注意力分散等負面影響。由 2009 年至 2022 年,美國青少年每天使用社交媒體的比例由 50% 激增至 95%,心理健康狀況也隨之惡化 。72% 的美國高中教師認為學生過度使用手機導致的專注力不足, 已成重大隱憂。「美國的壓力」調查 發現, 頻繁查看手機的人承受更大壓力。 種種跡象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與科技的關係, 改為有意識和專注地使用科技。
面對數碼干擾的挑戰,全球掀起了「有意識地斷網」和 「審慎選擇科技使用」的運動。多地學校實施手機禁令,效果顯著。 例如,波特蘭 Grant 高中 的學生在午餐時恢復了面對面交流,課堂專注度提升, 校園欺淩減少。成年人之間也興起了「強制斷網」的趨勢, 如阿姆斯特丹的 Offline Club,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遠離數碼干擾的空間。
AWS 的文件寫作流程亦是一個典型例子:不論職位高低, 員工要將好想法轉化為具說服力的書面敘述, 團隊成員先靜默閱讀做筆記,再展開討論。 這個過程要求每個人專注於任務,真正做到「在場」。 隨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技術的依賴加深,預計將有更多組織採納這 種強調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
創新者正在關注這項新趨勢,一股以意圖主導的設備潮流正在崛起, 旨在促進有意識的使用和深度思考狀態,即「心流」。 電子書閱讀器如 Kindle 長期鼓勵我們沉浸於閱讀 。現在, 透過限制功能釋放了用戶的專注力的設備趨勢正擴展到更大範圍包括 極簡手機 ,相機 和獨立音樂播放機等。
這種轉變不是要放棄數碼連接, 而是要我們有意識地選擇如何使用科技,讓它們協助我們實現目標。 這是一個微妙的平衡。我每週會騰出一個下午來學習, 關閉手機和電子郵件,專心閱讀學術論文或研究最新的 AWS 服務。眾所周知,許多高效能的高管也會在一天開始時把手機置於一 邊 ,集中精力提升認知能力,這種做法得到了斯坦福大學生活方式醫 學專家 的認可。
這些做法與荷蘭的「niksen」概念相呼應—— 即有目的的閒暇,或稱「甚麼也不做的藝術」。在複雜世界中, 擁抱簡單的科技有助我們與核心價值觀和心理健康重新連接。 透過回歸意圖主導的科技,我們可以提升與科技的關係, 改善電子設備的使用,確保其成為賦能我們的工具, 而非干擾注意力的源頭。
發表迴響